安徽省级乡村工匠王新文:以初心浇灌匠心 用雕塑表现生命

日期:2024-05-05 |   作者: 浓缩机



  今年51岁的王新文,是一位从事传统雕塑的乡村工匠。他出生在义安区西联镇北埂村,入行至今已经快30年了。这些年来,王新文以热爱的初心,生动诠释了何为敬业,何为匠心。

  受家人影响,王新文从小爱好绘画,学过素描和速写。成年后的王新过很多工作,但心里一直放不下绘画。直到1995年,23岁的王新文南下广东打工,在一间制作雕塑的外贸公司工作,这才真正开始入了行。说起那段学艺的日子,王新文的脸上满是回忆,“我当时跟中国传统技艺的师父学了3年,又跟着一位国外的师父学了2年,那一段时间确实非常苦,好在我喜欢这行,也坚持了下来。”雕塑作品细致精巧,制作的步骤更是复杂:筛沙、搅拌水泥、搭台雕塑、喷彩上色……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技巧和巧思。在王新文的指尖,普通的水泥仿佛有了生命,任他打造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庄严肃穆的大佛、引颈振翅的白鹅、反弹琵琶的仙女,那灵动飘逸的裙摆和随风摇曳的步摇流苏,让人实难相信是用水泥塑成的。

  学成后的王新文留在了广东,一待就是11年。当时虽然已经在广东置业成家,但每到深夜,父母和故乡一直在王新文心头萦绕。2006年,王新文决定回到家乡铜陵发展。王新文说,“我这个人乡土情怀比较重,思来想去决定回铜陵,铜陵是铜都,我相信在家乡也能实现我的理想。”王新文先后任职于铜陵佳茂铜雕塑有限公司、铜陵远程雕塑公司、铜陵青铜时代雕塑有限公司以及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13年创作作品《难得糊涂》,获得安徽省第二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暨第二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评奖一等奖,2023年荣获安徽省级乡村工匠称号。

  “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是具有灵魂的。”王新文坚信,机器制品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灵魂,不像手工雕塑,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手工艺人的灵气和才华,情感和经历。王新文目前创作的重点是传统雕塑,以人物和动物为主,这对细致度的要求非常高。雕塑上的毛发、树叶哪怕再细微都不能忽略。因而每个作品的诞生都非常“坎坷”,做得不好就要重新化为泥土,再次造型,不断修改,直到找到感觉为止。雕塑是一个把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思考给作品注入怎样的元素,如何让雕塑有新意有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王新文说,自己是农民出身,能吃苦耐劳,加上对雕塑很热爱,每次的创作过程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享受。如今的王新文虽然从业近三十载,但平时仍在不断学习,不间断地积累。需要去学习雕塑的古今中外历史,有必要了解最新的雕塑技艺,需要从每代大师身上汲取营养。怀揣着一片真切的匠心,王新文一件作品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完全做成。所谓慢工出细活,耐心才能打造出真正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雕塑。跟着时间和技艺的积累,王新文的作品也遍布各个城市。2012年王新文为省重点建筑项目江南文化园制作的数十组儿童题材铜雕塑《铜娃乐》,成为现在铜陵市的一张靓丽名片;2018年王新文受邀为马鞍山市含山县四A景区华阳洞铸塑唐宋八大家铜雕塑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群雕的创作;2021年王新文受委托为铜陵金牛洞景区创作铜陵三千年冶铜历史大型浮雕100多平米,全方面提升整个景区的文化渊源,为景区增添一个新的景点,为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的盛宴;今年,王新文又受委托为义安区4A级景区犁桥水镇创作雕塑灯光景观数十种,为家乡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跟传统雕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新文,对今后的发展有自己目标。在他看来,家乡铜陵的铜制作流程与工艺,技术非常精湛,业内认可度高,未来的铜雕塑行业大有可为。回到铜陵的这些年,王新文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群人摩拳擦掌,想把铜文化与传统雕塑相结合,把铜都的文化发扬光大。后期王新文打算和铜陵的铸造厂家联合,依托铜陵本土优势,把铜雕塑推广到全国各地。如今王新文以个人承接雕塑业务为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准备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同时,王新文对于家乡西联还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再表示,如果家乡有对雕塑感兴趣的年轻人,自己愿意免费教授技艺,带他入行,谋一份生计,希望自己身上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也是对家乡的一份回馈。

  热爱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但30年对工作保持热爱,付出一腔热血,并非易事。王新文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用坚持书写匠心,用信念灌溉梦想,在未来,他将用双手,为自己钟爱的雕塑行业,闯出一片全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