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4年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圆满举行
日期:2024-12-30 00:48:37 | 作者: 华体体育论坛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育学生在全球流域治理领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兴趣,我院于2024年7月13日至27日开展次,由南京大学主办,与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科隆大学、瓦赫宁根大学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当地考验查证欧洲“父亲河”——莱茵河的生态环境,对比作为中国“母亲河”——长江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及各自特点,体会莱茵河从污染到治理的环境保护历程,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对环境专业的认同感。在我校本科生院的支持下,来自环境学院等多个学院的15名本科生及飞跃计划的1名高中生参与本次科考,
2024年4至6月,在莱茵河实地科考真正开始之前,队员们接受了关于莱茵河流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强化,学习相关现场监测的仪器设施使用方法,进行野外当地考验查证及工厂参观,各组确定研究选题并深化专业知识。
5月15日,科考队员们在环境工程系潘旸老师和黄辉老师的带领下从不同角度了解水处理相关知识,包括饮用水和废水净化处理全过程、水处理过程水质变化、水质指标和标准、国内外典型案例和水处理领域常用的名词与对应翻译,为马上就要来临的科考之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月18日,科考队成员们参观了南京高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学习了解其同步脱氮除磷的HPB工艺,即通过在生化池构建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双泥共生”的流化床系统,结合污泥浓缩分离单元、复合粉末载体回收单元等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的效率。本次实践活动与先前两位老师的讲座相辅相成,让科考队成员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了我国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工艺,以便7月实地参观国外污水处理厂时能与国内处理工艺作对比,从而更好地学习与借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5月25日,科考队员们前往位于长江南京段江畔的鱼嘴湿地公园,通过亲自对长江流域水质进行监测,学习浮游生物采集、水样采集、水质检测等基本实验能力,为暑期的莱茵河科考打下基础。
为做好行前准备,15位同学分为4组,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与资料检索,分别针对①莱茵河的基本状况与治理过程及其和长江的对比②莱茵河的沿线城市污染状况简述、毒性分析及与环境健康③污染控制政策与生化指标测定方法④莱茵河流域的生物、生态治理和前往城市的风俗特色与需要注意的几点进行了Guidebook的撰写工作。此外,为了更好地探索调研方向,科考队员们按照各自专业及研究兴趣划分成四个小组——环境化学组、环境生物组、环境工程组及环境管理组,结合此次科考的实际的需求与往年经验,从不同专业角度构思汇报选题,确保每位队员都能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参加后续实地科考活动。
7月14日至17日,队员们在瑞士进行学习考察,走访巴塞尔与卢塞恩两座城市,探访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FHNW)、巴塞尔大坝、莱茵河水质监测站、IWB饮用水厂、防止小龙虾生态入侵试点基地。
在FHNW大楼内, Raphael Krieg研究员做了有关小龙虾习性、生态作用、保护的方法等方面的讲座报告,使同学们了解当地部分品种濒危灭绝,而另一些外来品种大量繁殖而造成生态风险的情况,还介绍了巴塞尔当地政府在河流中设置的一些生态拦截措施以预防小龙虾的生态入侵。
队员们参观了FHNW大楼里Environmental Technology和Nanotechnology的先进化学及生物实验室,了解先进科学仪器和装备的工作原理,探访科研前沿领域。
在顾雪元教授与李梅教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们在巴塞尔大坝感受水流的奔腾;在莱茵河水质监测站学习该水质监测站的监测原理及主要任务;在IWB饮用水厂了解该水厂独特的人工生态处理工艺;在防止小龙虾生态入侵试点基地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利弊影响,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
7月18日至22日,队员们在德国进行学习考察,走访康斯坦茨、海德堡、路德维希港、美因茨、宾根、科布伦茨、波恩、科隆和杜塞尔多夫9座城市,探访博登湖及博登湖自然博物馆、康斯坦茨大学、波恩大学。
在康斯坦茨大学,BernhardSchink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博登湖及湖水中微生物群落和废水净化处理中微生物的讲座;NicollaiMueller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湖泊中光合细菌的讲座;DavidSchleheck教授带来了关于博登湖湖沼学的讲座,使大家对湖泊生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科隆大学的莱茵河科考研究船上,科隆大学科考船队员Dipl. Dominik Scepanski详细的介绍了科考船的组成和作用,并为大家讲述了科隆大学在莱茵河环境生态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
在Schleheck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康斯坦茨大学实验室。大家在这里见识到了最新的研究设备和实验项目,并与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科考队成员们在季荣教授、Schink教授和Schleheck教授带领下,乘坐Robert Lauterborn考察船前往博登湖进行湖泊科考及采样分析工作,学习水质检测仪、水样采集装置、浮游生物捕捞网、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7月23日至25日,队员们在荷兰进行学习考察,走访乌德勒支、鹿特丹、瓦赫宁根、阿姆斯特丹四座城市,探访RWZI Utrecht污水处理厂和瓦赫宁根大学。
在瓦赫宁根大学,博士研究生冯照璐介绍了活性污泥相关研究,环境技术团队负责人NoraSutton副教授介绍了水污染控制相关联的内容和课题组所做的研究与取得的成果,ThomasWagner博士的讲座围绕微污染物展开,分别介绍了当今水污染、什么是微污染物、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微污染物的影响作用、有关微污染物的相关立法、微污染物的处理工艺这六个话题。
在冯照璐和Sutton副教授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课题组的实验室与实验室下属的一处小型人工湿地ECO,Sutton副教授介绍了人工湿地结构与功能。参观完毕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Sutton副教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
在荷兰,队员们参观了RWZI Utrecht污水处理厂和位于Sinderhoeve的生态毒理学野外实验基地,了解厌氧好氧结合工艺(Nereda)技术细节和有关土壤、池塘等等的生态实验。
科考队成员自行分为四组:环境化学组、环境生物组、环境工程组、环境管理组,各组成员自拟主题,以本次科考的所见所闻为内容,向瓦赫宁根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汇报,并与瓦赫宁根大学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环境化学组利用本次科考采样所得数据和python网络爬虫获取的长江各横断面监测点数据,展示了长江流域和莱茵河流域重大城市间水质指标如pH、浊度、氨氮、正磷等的沿岸变化,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分析水质指标变化原因并将两河相对比,最后给出相应的治理建议;环境生物组介绍了此次科考各采样位点沿岸的植物种类,以及莱茵河流域的主要入侵物种和浮游生物,为该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莱茵河流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组选取中国长江流域和欧洲莱茵河流域的典型污水处理厂,重点介绍了它们的脱氮除磷和污泥处理工艺,总结欧洲污水处理厂先进和成熟的优点,同时介绍了目前中国建设的新概念污水处理厂,该厂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为目标,弥补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缺陷,交出了污水处理未来发展的中国答卷;环境管理组围绕莱茵河治理中的参与者主体,梳理了1986年桑多兹污染事件前后有关莱茵河的治理主体,总结出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组织、企业、公众等参与的行为经验,并与中国长江作对比,探索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汇报与讨论结束之后,季荣教授为闭幕式作总结发言,Thomas Wagner博士也向各位同学送上诚挚的祝福。
在历时14天的科考之旅中,除了参观学习,队员们还采集了莱茵河沿线座城市的水样,记录采样点位详细经纬坐标,检测pH值、氮、磷、生化需氧量、透明度和浊度等水质基础指标,并调研沿线浮游生物,观察比较不同点位植物多样性,熟练掌握地表水水质检测的新方法,探索莱茵河治理的宝贵经验。
环境化学组的组员们发现:沿莱茵河从上游到下游采样,水温基本保持稳定,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电导率(SPC)起伏增大,pH值先降后升,浊度(NTU)整体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相比之下,莱茵河沿岸的其他参数波动较大,氨氮的变化难以概括,并保持着较大的不规则波动,硝酸盐氮与NTU相反,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也趋于稳定,而总磷保持着波动上升的趋势。
环境生物组的组员们统计分析每个点位观测到的植物种类,汇总成了莱茵河沿岸植物多样性表格。
为期两周的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圆满结束。此次科考不仅让参与的同学们深刻领略了莱茵河的治理历程,更在当地考验查证中磨练了科学思维,提升了动手操作与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比莱茵河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队员们对全球流域治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科考中的每一次调研、实验与讨论,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契机。这次经历不仅让大家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也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队员们将带着这次科考的收获,继续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项目的成功举办为未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国际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保护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国际科研训练项目,拓展学生的全球环境视野,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