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准核国家”大透视

日期:2024-06-25 16:49:19 | 作者: 分级机



  2006年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通报联合国安理会。伊朗核危机骤然升级。这场危机的焦点在于伊朗建造的民用核电站是否会成为生产核武器的“方便之门”。综合西方新闻媒体报道,世界上像伊朗这样具备发展核武器能力的国家至少有两位数,它们要么得到核弹后又放弃,要么离核弹仅一步之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准核国家目前的核状况。

  据位于芬兰的国际核物理信息联盟提供的资料称,尽管1970年伊朗巴列维王朝批准了防止核扩散国际公约,但受到以色列人的怂恿,开始以“石油美元”吸引美国、加拿大(甚至还包括以色列)的政府和公司参与自己的“原子能和平开发”计划(NPP),准备兴建20座核反应堆,其中2座就设置在波斯湾畔的布什尔。

  由于巴列维王朝的倒台,所以最终实现的只是从美国引进一座研究堆(热功率为10兆瓦),从加拿大引进一座重水堆核电站(热功率为125兆瓦)和一座重水生产厂(年产13吨重水),并自建了铀矿开采、水冶和燃料元件制造等核燃料循环设施。

  伊朗为了购买核反应堆花费了近8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公司为伊朗建立了庞大的后勤基础。这一项目最初有2000名伊朗人参与,后来增大到3500人。从这些数字能够准确的看出,伊朗的后勤能力完全有能力维护保养它的核反应堆,尽管在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所有伊朗核项目全部停摆。

  1988年两伊战争的结束,再加上1991年海湾战争对伊拉克的削弱以及苏联的解体,伊朗认为这是重振其核事业的千载良机,于是专门成立伊朗核研究开发委员会(IAEA),大力从国外引进人才和设备。1996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价值30亿美元的一揽子采购合同。美国注意到伊朗除了订购大批量T-72坦克、苏-24攻击机、基洛级柴电潜艇等先进常规武器外,还得到了俄罗斯帮助其在布什尔建设核电站的承诺。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在2005年便披露了伊朗与俄罗斯在建设布什尔核电站上的合作细节:天亮时分,一架编号为515的“友谊航空”公司班机从莫斯科飞抵德黑兰机场。机上的一批俄罗斯专家开始匆匆地填写着陆卡片,他们掏出陈旧的但仍有效的苏联护照,写下了工程师的职业以及目的地布什尔。那里正进行着伊朗核电站工程,并住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克的1000多名专家。俄罗斯人把布什尔核电站视为一个获取资金的难得机遇。这个投资高达8亿美元、且严格地按国际标准做建造的核电站工程不仅给俄罗斯人带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而且还密切了俄罗斯与伊朗这个“波斯湾钥匙”的关系。

  “有些俄罗斯核专家在伊朗工作,或许在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艰辛。他们要钱。”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位专家瓦伦汀·提克霍诺夫这样说。他去年曾为卡内基国际和平捐赠基金执笔书写了俄罗斯核武器扩散“人的因素”的一份报告。提克霍诺夫指出:“大多数人无法分辨出致力于民用或战争生产之间的区别。对他们来说,这没什么不同。”他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很难评估他们工作的危险性。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形势。”美国为了阻止这一项目的实施,曾在1999年通过《达马托法》,对与伊朗进行合作的俄罗斯公司做制裁,但俄罗斯方面因为想得到的补偿始终没到位,而继续对伊朗的核研究提供帮助。

  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伊朗通过从一些独联体共和国购买到相当数量的武器级铀,从1993年开始秘密从欧洲铀浓缩公司(英国、德国和荷兰合资)获取离心浓缩技术、离心机的部件和制造设备,并着手在大不里士、伊斯法罕等地建造离心浓缩厂和离心机试验设施,用以检验先进的离心机设计。有报道说,伊朗从1996~1999年总计生产了150千克武器级铀,如果按每枚核弹需用20千克计算,可供制造6~7枚核弹。1999年4月美国务院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称,伊朗可能具备生产武器级铀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组装少数的核武器。

  图示: 西方国家一致认为伊朗与德、法、英了国进行核问题谈判不过是在拖延时间,是在为自己制造核武器增加筹码。德、法、英3国间接地成了伊朗制造核武器的“伙伴”,为伊朗的拧上了最后的螺丝。

  1998年6月巴基斯坦为实现与印度军力的再度平衡,进行了6次低当量核试验,成为第一个公开掌握核武器制造技术的国家。美国尤其害怕作为邻国的伊朗会乘机从巴基斯坦获取核武器制造方面的帮助,因为双方至今仍在进行轻武器、弹道导弹、坦克的合作研制上工作。

  另有消息透露,俄、伊的激光技术交易由莫斯科转移到圣彼得堡。该市叶夫列莫夫学院的科技中心已同意出售原子激光蒸汽分离同位素技术(AVLIS)给伊朗。虽说这是作科学研究之用,但美、以方面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敏感的核技术之一,利用该技术,不需要多大的规模,就可以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

  然而,伊朗官方始终否认自己在军事核技术领域有所动作。伊朗精神领袖、前总统哈梅内伊在2005年接受德通社记者正常采访时说:“我们现在和将来都需要和平发展原子能来发展国家经济……我们的正当权利一再受到外界的威胁。要警告敌视伊朗的势力的是,我们有能力保护自身并让他们得到惩罚。”

  图示:伊朗一再强调其核活动只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但其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等级无法令西方相信伊朗政府的表态。下面的一幅西方漫画正表现了西方人的担心。图中的伊朗人无丰地说:“真的,它是为了和平和家庭的需要……”然而台灯的插头却是插在一个硕大的上。

  据美国《科学家联盟》报道,在美国支持扶植下日本不仅以自卫之名义获得了先进的常规军力,而且成为随时有可能越过危险门槛的潜在核武器大国。

  据统计,日本借口解决核电站原料供应,从欧洲购进超过50吨的钚和40吨的浓缩铀,是亚洲储存这种核物质最多的国家。在适当时候日本完全有能力把它转化为现实的核力量。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指出,遍布日本国内的快速增殖核反应堆可有效提炼可裂变的核材料钚-239。

  核武器专家把钚-239含量占总量93%以上的钚定义为“武器级钚”,占80%左右的钚定义为“反应堆级钚”。5~10千克的武器级钚就能制成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在广岛的原于弹。稍有核常识的人都知道,“反应堆级钚”经过核燃料后处理工厂的提纯,就能成为高级的“武器级钚”,这对拥有30年处理经验的日本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1995年12月8日日本最重要的“文殊”型快速增殖核反应堆发生严重的钠蒸气泄漏事件,激起国内外一片反核声浪。除了对核安全的担心,国际反核组织着重指出,“文殊”反应堆使用的1吨多钚,足以制造120多颗核弹。日本政界狂人石原慎太郎就多次表示,如果必要,日本可在极短时间内(3~4个月)制造出一颗。

  日本的潜力远不止于制造粗糙的“广岛型”。通过发展民用核电,日本培养了熟练的核科学家和核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核工业基础和高科技优势,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与第二代核武器紧密相关的核聚变研究。雄心勃勃的日本人甚至计划在21世纪登月,从蕴藏量丰富的月球上取回制造氢弹的主要材料——氘和氚。

  韩国:当线月迫于国际原子能组织的压力,韩国公开承认秘密进行过核武器的研究。这中间还包括:1979~1981年提炼化学药品级的浓缩铀,1982年分离出少量的钚,1983~1987年提取人造军用铀,2000年进行了铀浓缩实验等。显然,韩国政府违反了它对国际原子能组织的承诺,没有及时向该组织汇报这一些状况。韩国核问题的披露震惊了世界,也给全球防止核扩散组织敲响了警钟。各国核分析家开始重新评估韩国”核透明”问题。

  1968~1975年间韩国一直试图建造一个从用过的燃料中提取钚的工厂,并尝试研制中程导弹发射系统。1971年以后,在“核武器研发委员会”的全力支持下,韩国曾有组织地进行过的研究,以期达到核待命状态。韩国坚决发展核武器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本国安全的担心。首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撤走了驻韩部队的一个步兵师,让韩国对自己抵抗朝鲜进攻的能力十分不自信。

  不久以后,卡特总统又试图撤走余下的步兵师和驻韩的核武器,更引起韩国军方的极大恐慌。于是韩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核武器。1975年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直接干涉了韩国核问题,并威胁如果韩国再接着来进行核研究,将中止美韩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才迫使韩国放弃了核武器的研究,并于1975年4月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11月又签署了全方位安全协定。然而直到1978年,卡特放弃了撤军计划才使韩国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

  然而韩国的科学家并没有线年开始原子蒸发激光分离同位素(AVLIS)技术的深入研究;1993~2000年间,利用耗尽的铀或未经申报的天然铀,至少进行了10次有关AVLIS的实验;2000年的1月、2月、5月,韩国原子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分离出200毫克的铀,浓度为铀-235的10.2%。这几次试验均没有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这些试验中使用过的设备已被拆除,存放于韩国原子能研究机构以备后用,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核污染。其中一些设备又被应用于非核的稳定同位素分离的研究。至于原子蒸发激光分离同位素试验的目的,韩对外宣称是为了从其它钆同位素中提取钆-157。2004年9月14日韩国科学技术部宣布,一家私人公司曾进口了含铀磷肥。随后韩又向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发现了大约100千克的铀氧化物,这是用于原子蒸发激光分离同位素试验唯一的铀来源。

  韩国是很早就开始营造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计划的国家之一,不但得到了美国的许可,还可通过美国、加拿大的轻水和重水反应堆技术。如今,韩国拥有19个核动力反应堆,可发电160.7亿千瓦。这使韩国在发展核燃料循环方面有足够的能力和竞争力,为韩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也在核扩散的道路上打开了一道小门。

  巴西的核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是研究核裂变。这些早期研究大多是在圣保罗大学进行的,其中一些科学家还是从海外归来的。30年代中期巴西境内发现了大量的铀矿。1940年瓦加斯总统同意与美国政府合作开采铀和独居石。40年代美国为了从巴西获取独居石,同意将核技术传给巴西。50年代末期瓦加斯总统开始鼓励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核工业,通过向美国出售铀和钍来交换核技术。此外,在瓦加斯总统的支持下巴西还从当时的联邦德国购买了3部用于提炼浓缩铀的超高速离心器系统。此后,瓦加斯总统的3位继任者坚持了他的政策,力求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核能力。

  虽然巴西在核研究领域有自主权,但仍要接受美国的技术援助,并且只能发展民用核工业。1965年巴西建成了第一个自主研制的核反应堆,因为美国禁止本国公司将核技术转让给巴西。但巴西核反应堆所需的浓缩铀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并且所有都要受国际原子能组织的监控。于是巴西决定寻找其他合作伙伴。在美国的强烈抗议声中,巴西将求援之手伸向了联邦德国。

  两国于1975年7月27日签署协议,德向巴西转让8部核反应堆(每个可发电1.3亿千瓦时)、1个商用标准铀浓缩设备、1个实验规模的钚废料回收工厂以及贝克喷嘴浓缩技术。巴委托德西门子旗下的Kraftwerk集团为巴西建核电站。此项方案总计耗资40亿美元,分15年付清。该协议最重要的是联邦德国承诺向巴西传授完整的核燃料循环技术,包括核浓缩和核再生。

  由于联邦德国没有申请国际原子能组织的监控,1975年巴西开始秘密研制,实施代号“索利莫斯”的核武器秘密研制计划(后来公开称为“并行计划”)。80年代初,由于喷嘴铀浓缩计划失败,巴西民用核计划被搁浅了10年。1987年萨内尔总统称巴西浓缩铀纯度已成功达到实验室标准的20%。一些观察家预测巴西将在世纪之交制造出核武器。

  后来费尔南多·科洛尔·德梅洛总统使巴西的核计划又向前迈了一大步。1990年10月他正式透露巴西军方正在研制。巴西国会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负责监督“并行计划”。调查的最终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位于航空宇宙中心的高科技研究学会已设计了2枚,一枚当量2万~3万吨,另一枚当量达到10.2万吨,而且在1981年军政府甚至秘密向伊拉克出口了8吨铀。尽管巴西的一些外交官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公平,巴西终究是在1997年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

  1997年6月,新闻媒体上又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报道,称巴西军方试图恢复建造一座热功率500千瓦的实验性钚反应堆,称为“大西洋计划”。当时正值总统出国访问,副总统马尔柯.马歇尔在军方压力下认可了这项计划。但是由于该计划被暴露,后来军方不得不宣布将其废除。可以认为,如果一旦政权更替,巴西有可能不再遵守它加入国际不扩散条约时所作出的承诺。

  南非于1969年开始寻求核威慑力。1993年南非总统德克勒克首次公开承认,南非自1974年开始发展核武器,并制造出6枚。南非拥有大量的天然铀,在核能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国内早已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包括先进的铀浓缩设备、核废物管理系统、2个核动力反应堆和必需的技术结构。南非获得了核武器的生产技术之后,提炼了多达300千克的浓缩铀,足以制造80枚核弹。

  南非的核武器开发项目是在以色列和德国的参与下秘密进行的。而以中立自居的瑞士也曾帮助南非前种族隔离政权制造过核武器。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瑞士和南非的合作进行了长达6年的调查。历史学家皮特·哈格参与了此项调查。根据结果得出一些瑞士公司和一个政府研究机构卷入了南非的核武器项目。

  1977年8月苏联探测卫星发现位于南非喀拉哈里沙漠的一个军事基地正在准备进行核爆炸试验,于是苏联政府立即将此事通知美国政府。随后苏联、美国和法国联合向南非施压,迫使南非取消了此次试验。1979年9月美国卫星发现了印度洋上空有核爆炸试验,怀疑可能是南非或以色列所为。但随后卡特政府的一个观察团又出来澄清说这是一场误会。18年后(1997年),南非一位政府官员对这次核试验予以证实。

  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际社会核扩散,南非再次成为焦点。1980年开普敦学院的一个教授因为向国会提交核武器计划而被投入了监狱。1991年7月10日南非正式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按条约规定,南非政府禁止进行与核武器和核爆炸有关的任何活动。1993年3月国际原子能组织派专家对其相应的设备和数据来进行了核实,证明南非政府并没有撒谎。

  另外周期性的现场监督也表明南非的核原料和设施只用于和平利用。从1990年开始南非将核生产的重点从核武器转向工业和经济领域,将核技术应用于采矿业、航天业、食品生产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如机动车辆的空气过滤器、矿石浮选进程的测量仪器、医学和工业用途的放射性同位素等。这些贸易活动仅从1993年3月~1994年3月一年时间就创收2800万美元,而这还只是官方数据。

  南非制定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升其在这样的领域的形象,表明它是先进核技术的可靠生产者、持有者和经营者。通过这一些活动,南非既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收入,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可谓一举两得。尽管这些进步被视为国际控制核武器扩散运动的重大突破和南非自身地位的标志性转变,但南非不会在核武器的大门外徘徊多久。南非政府随时都会为自己的最高利益而退出核不扩散条约,随时都能恢复用于核武器的铀浓缩生产。

  西方专家觉得,如果某国要制造一枚简单而适用的,应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掌握核反应有关理论。②掌握核武器装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③具有制造核武器和试验核装置的技术设备,④拥有足够的核裂变材料。⑤愿意拿出必要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核武器,他们都以为,头3条几乎是每一个具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都能做到的,因为在公开的文献中已经报道了许多有关被反应维和核式器方面的技术,包括过去很难得到的制造核材料的资料。别说是工业国,就是半工业国,都具有制造第一代裂变核武器的技术能力。所以想发展核式器的国家最关健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武器级核装料,而像伊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恰恰在这一点上被拦住了,无法跨过“核门槛”。

  日本本土虽没有铀矿资源,但其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收集别国废弃的核废料进行提纯,来储备自己的核原料

  核武器燃料主要是铀-255和钚-239,天然铀矿石是一种稀有矿物,其中的轴-235仅占0.7%,其余都是不能发生链式反应的铀-238。从天然铀矿石中提取铀-235,要把铀-238分离出去,以逐步的提升轴-255浓度,这一工艺流程称为“浓缩”。铀浓缩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因为钠-255和铀-258优如一对双胞胎,其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没有办法进行化学分离,只能采用物理学方法浓缩,一般会用离心法、气体扩散法和激光法来浓缩。

  离心法的工作原理与洗衣机利用离心力使衣物脱水的过程相似,通过2万转/秒以上的超高速离心机,可将轴235浓度提高为90%以上。铀气体物理分离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因为铀-235与铀-238只有在极高的离心转速下才能完全分离,稍有失稳就会使装置损坏、因此许多国家都没有能力制造这样的钠气体分离装置。

  钚-239没有天然矿石,一般由铀-238经中子照射后转换而成,需要靠人工方法对核反应堆废料进行后处理才能提取。重水堆中较多的剩余中子可以使铀-258转变为钚-239。经过控制重水堆中链式反应的进程,并及时将生成的钚-239卸出堆外,就可以在发电的同时生产出可供核武器使用的钚~239。这种生产钚-239的方法绕过了铀-235和铀-238同位素分离的技术难关,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跨过了“核门槛”,制造出了实用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