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矿业其实是一个”烂包“行业

日期:2024-01-10 00:59:17 | 作者: 华体体育论坛



  前些年某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家里有矿啊?”成为暗喻“不差钱”的代名词,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大众也一致认为矿业开发是暴利行业,有座矿山,就好比有了台印钞机,能轻松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

  但笔者认为,所谓的“家里有矿”就等于“不差钱”,其实是对矿业行业的一种误解。矿业人这些年一路走来,非常的艰难。真正赚到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矿业企业的业绩并不乐观。有不少的投资者,因仓促投资矿业行业,最终落得血本无归,还拖累一身债务;更有甚者或已身陷囹圄,痛苦不堪。

  看到这里,大家有些迷茫了,到底矿业企业赚不赚钱啊?先不急于解答这个困惑,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这组数据是笔者随意选取了44家已上市的矿业公司近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经营数据,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矿业公司近三年来的经营业绩:

  从数据中能够正常的看到,有的企业利润率达到44%,有的企业为-34%,严重亏损。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率在0.5%-6%之间,就选取的数据分析,矿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5.4%。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

  如果从平均利润率来判断,矿业行业真的算不上什么暴利行业,其平均利润率还略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公司的利润率。

  但也有极个别的矿业企业,确实符合“暴利行业”的指标。譬如:盛达矿业,2017年的主营收入虽然只有10.96亿,但其利润却为4.03亿,三年平均利润率达到了惊人的44%,名副其实“家里有矿”的代言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如果您略微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就会发现暴利也好,血本无归也好,都符合这个行业的特征。

  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在矿业行业从事法律服务的经验,给大家略微介绍下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特征,有助于大家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很多人对矿业的认识,只达到了“家里有矿”的高度,却鲜有人去谈论或关注矿业的风险。

  其实矿业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体现在:投资周期很长,资金需求度高,融资渠道狭窄,技术需求密集,劳动力密集,价格周期性波动,强监管,高度危险等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个绿地项目(地质勘查工作低的探矿权项目)转化为能产生现金流的生产型项目,大致需要5-8年,甚至更长(笔者就见到过很多15年左右的项目);且能实现转化的比率只有1%(换言之:100宗探矿权,最后能转化成采矿权并投入生产,持续经营的,只有1宗),这1%中也是良莠不齐,稍有不慎还会陷入亏损境地。

  对这些风险,很多投资者不以为然。为此很多很多的投资者,也是死在这些风险点上的。因为地质勘查阶段,投资人最期待的结果是“见矿”。如果在探矿权范围内发现了一些异常,就不愿意放弃,就会坚持找下去。但地质找矿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的。而且我们的祖国的金融机构是不接受探矿权担保融资的,IPO也排除了探矿权项目(因没有现金流和利润)。那么这么长的探矿和建设的周期里,全部要靠自有资金去支持(当然国家地勘基金投入探矿的项目除外),而且全部是投入,没有现金流入。但凡经营过企业的人都能明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这个可怕的风险在矿业行业里是固有风险,没有很好的方法化解,必须经历。因为高回报诱惑着投资者一路坚持到底,直至油尽灯枯……

  那么是不是找到矿了,就柳暗花明了?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矿业行业套路很深,即便找到矿了(指达到储量评审备案的条件),这座矿山是不是具备开发价值,是需要科学的评价,专业术语叫“可行性研究”。这个环节要结合矿山的矿种、储量、品位、市场行情报价、周边的开发环境等要素科学的分析论证有没有开发价值。国内的很多企业在这个环节不愿意投入和做足功夫,走走过程,就仓促进入矿山建设。最后导致矿山效益很差,抗风险能力很低,遇到价格波动就会出现亏损。也有很多企业,虽然项目已经经过多方分析论证被证明不具有开发价值,但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依然决定铤而走险,强行上马……结果也是惨不忍睹。

  另外,矿业的长周期与强监管紧密关联。不是说一宗探矿权你找到矿了就可以开发了,从找到矿到投产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探转采”阶段,一是矿山建设阶段。

  所谓探转采,是指将探矿权转为采矿权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几乎所有环节都与行政监管部门的审核批准关联,见下图:

  其中最难拿到的应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很多矿山项目完成储量备案后,3-5年无法开采,就是因为在探转采过程中遇到障碍,无法启动建设。或者即便是违规建设了,因为审批手续不全,无法正常生产。

  取得采矿证以后,矿山进入建设期,此时虽然风险基本消除了,但资金的投入是相当巨大的。涉及采矿所需的井巷工程(露天开采还会涉及大量的土石方剥离)、选矿厂、尾矿库等建设;以及建设矿山、选厂、尾矿库所需的土地的征用和租赁等。

  这些建设项目的投资,少则7000-8000万,多则几十个亿。主要是依据项目的生产规模及周边的工业基础而定。譬如,笔者曾在新疆的若羌县考察过一个项目,项目位于无人区,矿山距离最近的一条公路300多公里,周边没有一点工业设施。仅项目输电线KV)架设最保守预测都需要耗费近3亿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投入依然大量依靠自有资金的支撑。因为银行不可能向此阶段的矿山企业放贷。当然,此阶段通过股权融资,还是能解决一部分投资。因为此阶段对于矿山项目而言,大部分风险已经揭示,专业的投资者是比较愿意接受这类项目。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对矿山项目有何感受,就笔者自身的感受而言,矿业人是我见过的最能吃苦,最能承受压力,最能坚持的一个群体……他们顶着融资难,甚至高利贷的压力,应对各类行政机关的审批、检查,承受着各种失败和打击,承受着市场行情报价心惊肉跳的波动,还要坚守信念,不忘要成为“家里有矿”的初心,坚持等待收获的季节……

  这个特征应该说专属于矿业行业。其他的行业你都能清楚地看到,或借助工具和载体清晰的感知到,譬如:加工行业,你可以在工厂看到流水线上的产品;房地产行业,你能够正常的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即便看不到高楼大厦,也能够最终靠设计图,感知到项目未来的样子;高科技产品,可以通过载体及客户体验,感受到他的魅力和科技感。但矿业不行,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埋藏于地下”。这一特有的属性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诱惑。因为价值埋藏在地下,风险也埋藏在地下,你根本没办法清晰、直观地识别他。

  无论一座矿山的地质勘查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级别,都是通过钻孔岩芯、探槽、探矿巷道等方式获取的局部信息来判断整座矿山的资源储量,换言之你始终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就好比一口密闭的大锅里煮了好多食物,你只可以通过冒出来的气味,凭经验大致判断是什么,但你看不到是什么,只有锅盖揭开的那一刻才能辨识。

  所以,要凭借一些地质勘查的数据(岩芯的化验报告等)来辨识一座矿山的好坏,不是一般人士的功力所能达到的境界。必须要依赖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专家,通过科学的方法,严谨的论证和判断。即便这样,也还是会存在偏差。

  为此,在矿业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些人拿着一份化验报告,就能忽悠投资者花巨资收购一宗探矿权项目。因为价值埋藏在地下,他可以说地下埋着一座金矿,你只要挖出来就价值连城……恰好,你遇到了一名口若悬河的营销高手,恰好你口袋里有一笔闲钱,人的本性是贪婪的……你出手了。其结果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这一属性,有的人为此断送了身家性命,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笔者就曾见证过几十万购买的探矿权,经过十来年的开发,现在已经变成上百亿市值的大公司;也见识过一个多亿收购的探矿权,最终颗粒无收,被几万元拍卖掉的惨状。

  作为一名律师,有必要提醒那些希望成为“家里有矿”的人,在投资或收购矿山项目时,首先一定要委托专业的技术团队,帮你验证矿山的资源可靠程度及未来的找矿前景(技术先行)。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再考虑下一步的并购方案。

  笔者曾在一单金矿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阶段,遇到过这么一个离奇的故事,参与尽职调查的技术专家发现,岩芯库里10000多米的岩芯全部造假,造假者购买了其他矿山的岩芯,堆放在自己岩芯库里,供你取样化验……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果你的技术团队水平不高,或者压根没有聘请技术团队,一般的人通过取样化验,那结果一定是非常可喜的,你也许就不假思索的出手了……2017年美国人拍过一部电影《金矿》,讲述的就是钻孔岩芯造假的故事,大家有空可以了解一下,非常受教育。

  好了,关于“埋藏在地下”的特征,就讲到这里,各位明白矿业行业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属性,会让你疯狂。如果你有幸要参与投资矿山项目,请记住笔者曾经提醒过你:矿山的价值和风险都埋藏在地下,无论你拿到的一份地质报告中,数据多么的漂亮,都请你一定要实地去验证,排除合理怀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矿山项目中的资源禀赋,应该别的行业也会涉及。它是指一座矿山的资源储量、品位、采选的难易程度等指标。这个不难理解,好比房地产项目的拟开发地块坐落的位置,它是固有的属性,不能通过外力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改变。

  假设你有一座金矿,不考虑储量的因素,单就品位来说,你的矿山金矿品位3克/吨,隔壁老王家的矿山金矿品位10克/吨。那老王家的矿山一定比你家的赚钱。因为每处理1吨原矿,老王家能收获10克金,而你只能收获3克金,差距就很明显了。

  所以,才会出现文章刚开始提及的矿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差异,有些企业利润率能够达到44%,有很多还会亏损。作者觉得这与该企业所拥有矿山的资源禀赋直接相关。

  在矿业行业里,通过地质勘查手段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资源禀赋决定“多与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矿产资源是工业的基础,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所以,矿产品的价格对市场的供需非常敏感,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品,还具有部分金融属性,所以对市场的反应就会更加的敏感。

  作为一名律师,我真的不知道它何时会波动,但我见识过价格波动对矿业人的打击和折磨。可能大家听说过很多关于矿老板们的故事,什么车展上买车,要把车模一起买走了;什么到北京买房,整单元的购买了……等等。那些传说如果在矿产品价格飞涨的年份,也不是不有几率发生。但是,矿产品的价格除了飞涨外,还有大跌,我们看一组有色金属价格变革的数据:

  从上述数据中显而易见有色金属价格的变化是惊人的。以2008年的铜金属为例,2008年7月份的时候铜价还是每吨6.3万元,到了12月底,就变成了2.7万了,每吨差价接近4万了。而且这样的差距会在短短的6个月内发生。哪怕你从来没参与矿山经营,仅凭这样的价格差距变化就会吓傻你。

  在笔者的执业生涯中,有幸与矿业人一起见证了这些年来矿产品价格的巨幅波动。在这些波动中,有些人抓住了机会,成为赢家;有些人对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估计不足,最终输个底掉。曾经遇到过一位做矿产品贸易的老板,在2008年期间的进口矿产品贸易中,据说从货物装船到运输到国内30天的路途时间里,就亏掉了半船货,放到天津港的矿产品到现在都没去提货,因为亏的连仓储费都交不起了。

  更可怕的是,价格波动有时会掩饰矿山固有的风险,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会使你膨胀,而忽视马上就要来临的风险。

  譬如,有些矿山企业有几率存在很多问题,管理粗放混乱,到处跑冒滴漏,资源禀赋也不是很好,如果持续下去可能离死不远了。但人家运气很好,赶上个好年景,遇到矿产品价格飞涨,不但没死还活得很滋润。

  活得滋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时候市场行情报价贡献给企业的红利,会让很多矿业人失去理性,甚至膨胀。人一旦膨胀,就不会客观的评价自己,会觉得自身是出色的矿业人,浑身上下都是优点,对这个行业已经充分了解,对这个行业的风险已经能够驾轻就熟,甚至觉得自身无所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膨胀使你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旦市场回归理性时,你可能已偏离轨道,无法驾驭在价格膨胀时所作出的那些个错误决策。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家里有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当然,如果你能排除、化解、抵御上文所提及的风险,正确理解矿业行业的属性和特性,“家里有矿”一定能给你带来丰盈的收获。如果你仅凭江湖传说就收购了一座矿山,但是又没有杨超越那样的运气加持,那等待你的恐怕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没完没了的麻烦。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笔者毕竟是一名律师,虽然提供了15年之久的矿业法律服务工作,但并没有在矿业行业工作过一天。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都是在为矿业人提供法律服务时,道听途说的一些皮毛。所以,文章中一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错误,肯请各位专家拨冗斧正。